我有需求:我要采购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进展,工业机器人正迎来了蓬勃的发展时期。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我国工业机器人的装机量占据全球超过50%的份额,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并且制造业机器人的密度达到每万名工人392台。
专家们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工业机器人通用性和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将日益扩展,前景更为广阔。我国在应用市场上拥有巨大的优势,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在软件、硬件和应用场景方面实现融合,进一步提升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工业机器人带来成本降低、效率提升以及质量增强的好处,因此在企业中获得广泛应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研究员李广乾表示,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不仅体现了我国工业制造业结构的改革,还是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它汇聚了多种因素的影响,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使得机器人的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
工业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尤其在工业领域,例如汽车制造业和电动汽车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也是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应对之策。这为新发展格局的建立以及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工业机器人的通用化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其多功能性也在增强。工业机器人能够在更多场景中应用,从事更多任务。这意味着企业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随着工业机器人通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它们能够在多个工序中执行不同的任务,从焊接到铆钉等多种功能。这使得工业机器人市场更具应用前景。同时,机器人的通用性也在不断增强。
企业要如何利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来推动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扩展市场呢?
李勇坚认为,机器人的智能化意味着它们可以承担更多任务。通用性意味着机器人能够适用于更多场景。在承担多功能、多任务的情况下,企业在机器人应用方面的广度将不断增加。
随着工业机器人通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其功能多元化,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展。在新机器人发展环境下,企业需要逐步适应,并通过引入新机器人以及与开发公司的合作来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质量增强。
工业机器人在企业的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入工业机器人后,供应链在上下游之间更加协调,从而提升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成本降低和效益提升。
目前我国工业机器人数量虽居全球第一,但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方面仍存在一些差距。为了突破这些短板,需要从软件、硬件和应用场景三个方面着手。
李勇坚指出,我们需要将软件、硬件和应用场景相融合,以突破工业机器人发展中的短板。这需要开发者与用户的协同,充分利用工业大数据,以及提升机器人相关的硬件研发水平。这些都是实现工业机器人更好地赋能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兼物流产业中心主任刘大成认为,突破工业机器人短板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企业家具备超前的思维。政府也应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只有各方共同合作,才能够迎头赶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